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争鸣
这些个州郡。



本朝太祖武皇帝曹操更是起兵于兖州陈留郡,因此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重臣,都是来自于周边的河内、颍川等郡。就好比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沛县,而诸如萧何、樊哙、卢绾an等这些他的同乡,便组成了大汉开国的朝廷班子。同时,一个家族之中但凡出现一个,位列三公九卿甚至州刺史、郡太守的人物,这个家族在十数年内,便会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大族,更何况这些个开国元勋了。



因此,在荆、扬二州朝廷和府衙的国立校馆,更加的强盛一些,而在中原和北方的各州郡里,却是国立校馆和氏族们的私人书院并世而存的局面。在极个别的地方,甚至那些个氏族们的私立书院,反而比当地的国立校馆更强盛一些,就比如那博陵崔氏和清河清河崔氏共同设立的,并且得到了皇帝曹丕亲自提匾,如今早已经是盛名满天下的冀州“信都书院”。它比起北方各州的国立校馆,名声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早在朝廷打算兴学,并重开太学和国子学之初,



(本章未完,请翻页)



当时的丞相钟繇便曾经提出,对于这两所帝国规格最高的校馆建设,不应当像前朝一样,只讲授儒家的名著典籍的经意。并引经据典的证明和提出了,应当取百家之长,有教无类的将诸子百家中的,诸如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墨家、辩者、阴阳家等,都应该纳入学院的课程之中,并聘请相关的教瑜对学生们予以传授。



这番言论,当时虽然引起了在座绝大多数大臣们的诧异,因为毕竟朝廷大多数的臣子们,自幼学的便是儒家的典籍,其它的虽然有涉略,但最多也只是凭个人爱好,学的那么一丁点儿罢了。另外,只有朝中的武将们,和一些极其特殊的朝臣,诸如廷尉、太祝、太常、将作大匠这些官员们,才会看一些法家、兵家、阴阳家和墨家的东西。



可最终,因为丞相钟繇的威望在那里摆着呢,而且钟繇本身所引用的经籍典故,也确实都有说服力,最终也使得这一想法在太学和国子学之中,得以推行。最重要的是,帝国之中人人皆知的才高八斗的江陵王曹植,便是集百家之长于一身的全才,如若他只是研究儒家或者其它的某些少部分言论,是绝对不一次又一次的研制出,让世人都为之经验的东西的。而他也正是,钟繇推行取百家之长,最有理也是最有利的论证。



同时,丞相钟繇的这一言论,使得其它州郡的国立校馆和私立书院们,都颇受影响。以至于,帝国自五胡叛乱被平息之后的,竟然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于是乎,一些将近百年了无生机,甚至马上都要绝世的学术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并得以进入各方的书院之中。



丞相钟繇也因此得以真正的是实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州郡的刺史和太守们,在闲暇之时,都会抽空前往自己所辖之地的国立校馆,为学院的学子们讲授经籍。



而且许许多多在野的各派大家学者,因此纷纷被邀请重新出山了。这其中有一位,很有趣的年轻人也在被邀请之列,最重要的是,他本来打算自己的余生就在某个小山村里种田了,再也不过问尘世之事了。



可最终在被人游说之后,因为种种特殊的原因,他竟然同意了出山,并拖家带口的走出了那个小山村,以一个半文盲的状态,担任了某书院的兵家教瑜。更让人所惊奇的是,那个书院中的人,在得知了他要来学院担任兵家教瑜之后,一个个的都兴奋无比。



而这个年轻人就是曾经的匈奴少年,如今在野的骁骑游击将军,盧奴侯詹台。邀请他的书院并不是他所在的冀州州立书院,也不是隔壁幽州的州立书院,而是冀州中声名一点儿不比州立书院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信都书院”。



————————



(本章完)



7017k
(2/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