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737 老朱家的通病
这时旁边的朱北国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对薛黄二人说道:



“兄弟既然说到这雷州疍户,我知那位陈上川将军属下之民有许多,两位既然与雷州疍户熟悉,不知道可替我们招募一些水性好的孤儿少年,到我们的船上作水手?”



薛黄二人听了立刻点头允诺说,此番回去自然是要留意的,接下来朱北国又问起这些移民的情况,薛来相说,自从上次送来六百男女后,船队在这段时间里已经往返雷州和万山岛两趟,一共运来了一千六百多男女,都是有家室的人,男女参半,大小幼童也有二百余人。



现在东沙滩码头附近的临时居住点——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的简陋房屋里,都住满了人。



此时朱北国看着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民,有些担心地问薛黄二人说,若这些人知道将远涉南洋,也不知这些人愿不愿意跟我们走。



薛黄二人回答说,朱哥放心,这些人听说跟随澳洲人出海垦荒,人均十亩,所授田地耕种八年即为私田,无不兴奋,加上垦荒之资也不是自负,还给予农具工具,怎么会不许?众人皆愿跟随出海。



朱北国听了便接着问道:听说这些人来自滇黔,想这内陆之田是现成的,其中荒芜无主之地不少,是何原因让这些人流徙至此?



薛来相回答说,如今滇黔之地,尽属鞑子,地倒是有,但是大部皆为旗人圈占,而这些流民,有一大半是过去云南沐府的佃户和军户。



接着薛来相感慨地对朱北国说,当今天下纷扰,到了改朝换代的时节,如今大明天子入缅,沐府也举家跟随,除了一些近佐佃户军民外,滇境数十万沐府佃奴和军户家属都没有跟随而去。



为什么?因为心存侥幸也。



朱北国听了点点头,他明白了薛来相口中的侥幸是什么意思了。



是的没错----对于这部分佃户和军户而言,无论是自觉的还是被迫的,总而言之,沐府如今已确定是抛弃了这些人的,而这个世代替大明朱家驻守滇缅的煌煌沐府,也从原先的皇亲国戚,变成了反贼。



于是这些佃户和军户们原本以为,自己有可能会获得自由之身,而且其佃租主人家的土地,也可能会就此被得到天下的新主人分到自己手里变成自家的私田,从此咱们也就从权贵家的世代佃奴变成了拥有自己田产的自耕农。



果真是如此,那就是祖坟冒烟占了大便宜了。



其实这个也并非佃户们和军户们的臆想,就在大清刚刚入关直到几年前的这段时间里,朝廷确实就曾经这样干过!



当然了,其中上好的田地可能仍然是人家贵人们的,但是是只要贵人们的手指头缝里稍微漏一些下来,也就够咱们草民讨生活的了。



然而这些草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当初大清是刚刚入关,立足未稳,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收拢人心确实是有可能的----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又没有动朝廷自己的家底。



然而这个做法随着大清在中原逐渐站稳脚跟后,就渐渐的摒弃了。



而事到如今,大明早已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所谓的大明,只不过是滇黔一隅之地,大清的优势已不可挡,那么胜券在握的朝廷凭什么要把肥肉留给无权无势的草民?凭什么呢?



所以,当吴三桂的兵进入了昆明,大局已定后,朝廷接下来的做法就与这些佃户们和军户们的意愿大相径庭了。



如今,新来的主人是鞑子,驻防滇黔境内的旗人们不仅要房子,要财产,而且还要土地。



显然,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分地给佃奴们的意思,不仅如此,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入籍编户”,继续让这些佃户军户做佃奴,而且还要剃发易服改变风俗!



加上乱兵刚刚过境,不少地方惨遭劫掠,不少百姓生计无着,当然了,毋庸置疑的是,在劫掠的兵里,既有大明的兵,也有大清的兵。



由此不仅造成了难民如潮,还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实在不愿意剃发易服,继续再给新主人做佃奴了,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滇黔境内就有了许多有组织或者半组织的集体迁徙,有些甚至是全村流徙。



现如今薛来相兄弟从雷州半岛接收到的这批难民,大约有一多半都是这样举家跑出滇境成为流亡在两广十万大山的深山老林里的“野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