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二日上午十点,全体穿越者都集中到糖厂的院子里,饶有兴趣地围观赵老师王雪骆老板几位工业界的大佬们在机器前忙碌。
与兴高采烈的围观群众相比,此时这些大佬们正在一脸严肃地讨论着什么,随后,很快,在几位大佬的指挥下,化工组和机械组的成员们也各就各位,他们准备合作操作这些刚刚调试好的制糖设备。
显然,糖厂比砖瓦厂水泥厂的劳动强度小多了,在赵老师的一声开始后,首先是将成吨的甘蔗在简单清理了叶子后被放在一个铁笼子里,机械组的黄海操作电动葫芦吊起铁笼子,放置到冲洗池里,这边水泵立刻开动,管道里喷出的高压水很快将甘蔗杆冲洗得干干净净。
然后电动葫芦将清洗后的甘蔗吊到一台轨道平板车上,骆老板成东两人推着平板车进了压榨车间。
在轨道的尽头,有一台电机带动的破碎机,骆老板他们将甘蔗秆依次塞进破碎机入口。
与之相连的是压榨机,铁辊正在电机皮带轮的带动下高速运转,甘蔗杆迅速消失在铁辊之间,压榨出的甘蔗汁被管道引入一个大罐子沉淀。
那里还有一个水泵,榨出来的甘蔗汁很快被抽取到三米高的燃煤蒸发罐里加热,而甘蔗渣滓则沿着一个半封闭的铁槽被挤出,最后落入废料箱里。
等废料箱满了,桂咸宁乔晓沐两人用铁锹将渣滓拨铲出来再度投进压榨机的入口,重复压榨两次。
如此这般,大约二十几吨甘蔗在半天不到的时间里,被榨机反复压榨了三次,剩下的甘蔗渣在老朱的要求下将运往悉尼岛,老朱说,他将与老王和孙老合作,试着用这些甘蔗渣酿朗姆酒,实在不行就当饲料用,毕竟牲口也很喜欢吃。
初榨出来的甘蔗汁呈现出混浊的深灰色,其中还夹杂着暗绿色,这种混浊的液体很快在蒸发罐里加热,燃料用的是煤,所谓的蒸发罐,其实就是一个小型锅炉。
然后,加热后的液体被注入一个大铁箱子里,在那里,赵老师王雪等人在细心称量后,往箱子里面加入石灰乳作为澄清剂,再简单搅拌,然后等待液体沉淀,过了一阵子,上层的清液出现了,王工这才让人打开阀门,清液被注入到下一个铁罐子里。
随即这些液体被再一次加热蒸发,最后在管道里被冷凝,这就是粗糖浆了。
这些粗糖浆要再度被注入蒸发罐进行多次蒸发冷凝,反复多次后,就得到了相对清亮一些的浓稠液体——糖膏。
糖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炼才能变成白糖。
在先前的工艺策划中,化工组和机械组的成员们群策群力综合讨论后,最终决定采用比较先进的石灰----二氧化碳法提炼工艺,即碳酸法。
相对而言,用此法生产的白糖比古老的硫酸法品质更有保障,在穿越前的一次请教咨询活动中,安娜告诉他们中的一些人说,如果把两个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白糖的品质会更高,而且还会提高出糖率。
然而现在好像没有这个条件,溶洞里的硫磺沸腾炉目前还来不及安装,只好等以后了。
而且这个单纯的碳酸法工艺也与安娜工程师有关,显然这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他非常有先见之明地给大家提供了石灰石煅烧炉----这种微型石灰石煅烧炉工艺理念很先进,而且以后可以用耐火砖自行搭建。
因此赵老师评价说,此设备和工艺极具“时代适应性”。
石灰石在煅烧成生石灰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前者是石灰乳的原料,而后者正是把糖膏提炼成白糖的关键要素。
有了这些工艺资料,穿越者们生产的白糖不但在质量上会大大超越这个时代,而且在成本上也将把白糖变成大宗普通商品。
超越时代的科技力量就是牛。
此时,煅烧炉的气体被吹进糖膏池,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糖膏液体开始渐渐的变得清澄起来,整个过程在电力机械的帮助下不断重复了多次,经过反复蒸煮和吹入二氧化碳后,糖膏浓度越来越高,水分也越来越少。
最后,饱和过滤后的糖膏终于变成清亮的浓缩糖浆并开始析出少量的晶体,这就是白糖母液了。
接下来,白糖母液被泵吸入管道里进行降温,冷凝结晶,然后再进入一台电动离心机,将母液与晶体完全分离,残余母液又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