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红初来乍到,一时也找不到什么新的活路,她还是干老本行,去这一片的线网厂接活儿,回家做。
她现在还不认识什么人,只能先靠自己,等将来熟悉了,她会再找一批闲人,组织她们一起做的。
虽然钱没以前多,但她现在赚的每一分钱都属于她自己,再没人经常跟她哭穷要钱,也不会有人为了彩礼要把她随便塞给不认识的陌生人了。
余小红原本就是个熟手,技术过硬,脑子也活,厂里给的图纸她看一眼就会,做了个把月,她还眼尖地发现了设计上的一处问题。
配线发错了,要真按图纸去钩,不但白费力气,还会浪费材料浪费时间。
余小红赶忙跑去厂里找给她发线的人,那人又立刻向上反映,很快,厂里就召集人手把发出去的材料收了回来,挽回了一次损失。
余小红没太当回事,但当她再次过去领线时,却被带到了厂长面前。
厂长考校了一番,又问了问她的家庭情况,听说她兄嫂都是京城农大的学生,这才笑眯眯地拍板:“小余同志,我们厂技术部还缺一个技术员,不知你有没有兴趣?”
余小红一呆,不敢置信地问道:“我?可以吗?我户口不在京城的……”
“没关系,可以先当临时工,过两年有机会了就给你转正。你放心,工资待遇跟正式工一样,只是不会给你分房,你看能接受吗?”
分房不分房的,余小红才不在乎呢,就算分给她,能比得上哥哥家的小楼?
她把头点得像小鸡啄米一样,开心地说道:“没关系,不用给我分房,我住哥哥家就行,离得也不远。”
厂长当场就拿出一张招工表让她填好,又让人事科的拿去办手续。末了,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小余同志,好好干,我很看好你哟。”
余小红会许多新花样,都是她从前跟几个小姐妹一起琢磨出来的,正好可以填补厂里的技术空缺,而且这女孩子胆大心细,正是厂里需要的人才。
事实上,余小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确实在这一行业渐渐崭露头角,很快就凭技术转正,靠自己的努力拥有了京城户口。
这是她自己的实力与运气,也算是厂长慧眼识人吧。
这学期,余小鱼和林爱华都很忙,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各自的项目,学到了不少新技术,两人都很有收获。
当然,其他人的收获也不小。
林爱国写信过来,说是大队部装了电话,还给了他们电话号码。余小鱼也跟着给家里装了一部,这下跟老家联系起来就方便多了,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行。
那几人的卖货行动很顺利,听说赚了不少钱。周雨桐打电话过来时,兴奋的笑声都快把林爱华的耳朵给炸聋了。
“爱华,我买铺子了,临街三间,现在还在装修。你帮我在京城打听打听,什么时候能开店。”
打听政策的事,当然是交给余小鱼,林爱华懒得费这个劲。她只问道:“你想好卖什么了吗?”
“当然想好了。”
周雨桐巴拉巴拉开始讲她的生意经,什么东西好卖,什么东西差价大,什么东西经常卖断货,说得头头是道。
听说,周爸爸也有些心动,想在老家也开个店,又怕影响了公职,正在那里纠结呢。
林爱民跑长途带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都交给周爸爸和黑市老大去卖。这小子挣钱多了,心思也开始活动,说是想要买辆大卡车,自己跑长途。
林爱国在家也没闲着。村里人懒的勤的两极分化,矛盾逐渐激化,他前些天特意跑去镇上和县城问政策,回去就开了几次大会,准备分田到户了。
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却绝对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地都分到各家,收了粮食各交各的公粮,剩下的全是自己的,不够的也自己想办法。
这么一来,大家都是在为自己干活儿,再没人给他们记工分,也没人给他们兜底分口粮。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简直是太公平了。
不过,南坪大队产业多,地好分,果园、鸡场、鱼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