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六十章 清官风骨!严嵩为民做主!
紫微殿,政事堂。



武媚娘和吕雉两人分坐在李乾左右,以笔在小票上写下她们的票拟。



李乾则盯着眼前一封奏章,陷入了失神中。



自从那天从平康坊回来后,李乾就对举人这个群体产生了一些想法。



举人这个阶层很特殊,民间历来都有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



也就是说,根据百姓们的常识,穷光蛋秀才很多,但有了举人这一身份,基本上就没有再穷的了。



原因很简单,考上了举人,便可以大量免除田赋与徭役,当一个人成了举人,便会有大量的同乡、士绅将自己的土地投献到举人的名下。



如此一来,只需要每年给那举人上交一部分孝敬,便可不用给朝廷交税,而这部分孝敬的数量是要小于朝廷赋税的,所以才有许许多多的人热衷于投献。



此外,举人还可凭借自己的身份,免除十几户人的徭役,其实这一点才是许多人最看重的。



对一些有钱人来说,他们也许不会缺那些粮税的差价,但是这个免除徭役的特权却是他们无比看重的。



所谓徭役,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等,就是说官府召集老百姓去干活,还不给钱,没报酬。



如力役,最明显的便是今年朝廷禁军出征,征调的那些民夫。



他们要帮朝廷大军一路运粮草和军械到吴国,跟在大军的前方或者后方。



运气好的还能回来,若运气不好,刚好遇到敌军截粮草或者别的什么意外,受了伤,或者干脆直接身亡,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灭,而且百姓们还没地方说理去。



这年代可没什么工伤赔偿,朝廷也不可能赔给你一个小民抚恤,只能自认倒霉。



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只要稍微摊上一个困难艰巨的徭役,很可能就闹得家庭元气尽失,甚至家破人亡。



因此,人们都喜欢托名到举人、进士的名下逃避徭役,但朝廷需要的民夫总量却不会减少。



这些总量不变徭役便只能加派到剩下的那些无凭无依的百姓头上,应役的百姓越少,徭役就越来越繁重,压的他们越来越喘不过气……



在李乾看来,每一个举人的出现,就是在小民的脊梁上又加了一副担子。



当然,账也不能完全这么算。



朝廷要依靠这些举人、特权阶层来治理国家,依靠他们来为百姓们谋福利,指望着他们来调理国家弊病……



这是一个相互抵消的过程,若特权阶层们有作为,勤政造福百姓,那就能抵消他们所享受的特权,甚至还会有盈余,让大乾变得越来越强盛。



但并不是每个特权阶层的所作所为都对得起朝廷为他们的付出、减免的粮税和徭役,甚至有些人在其中起到的还是副作用。



两者无法相互抵消、平衡,如此的结果就是大乾渐渐走到了下坡路上……



香炉中已不再青烟袅袅,龙首、仙鹤的炉嘴渐渐冰冷下来,炉中提神的熏香早已燃尽,只余下一点红亮还在残烬中微弱地呼吸。



老太监想上去再换上一根,却被李乾制止了。



先帝喜欢这玩意儿,他却不怎么喜欢,总觉得有点像兴奋剂,会破坏神经系统。



他手中持着笔,在纸上无意地写写画画,自举人以上的阶层,包括朝中的文官,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以现在的局势,李乾根本无法对他们做任何事情,诸如削减举人们的待遇,那就是自取灭亡。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才是真理。



李乾只能顺势引导,团结那些欲要有作为的特权阶层和官员,帮助他们,让这个抵消的平衡渐渐回归正常,以此渐渐扭转大乾的颓势。



而转变平衡就要尽量选用廉洁奉公的官员、或者是有能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能臣……



想到这里,李乾就翻出了一封奏书,这并不是下面官员写的奏报,而是一封和珅写给李乾的信,算是私人信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7)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