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人会解答他心中的疑问,这位脑子灵活,没人教,那就自己想办法搞明白。
县城里的情况没法完全解答他的疑问,十八九岁的张铁军干脆抽时间买了张车票,到会稽城里探探行情、了解内勤。
不看不知道、不探不清楚,在城里一圈下来,搞明白原来乡下的那些“破旧货”到了会稽的古董商人手里,卖出的价格比收购价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都有!
年轻有闯劲,张铁军干脆搁下了自个初创的铜匠铺,干起了旧器收购生意。
农民家里的玉镯、老贵金属手镯、头簮、佛珠、耳环、戒指、玉片...都成了张铁军的收购物。
这一干,就是整整8年!
70年代末直到80年代中期,普遍意义上而言,倒腾什么古玩最赚钱?
不是张楠在桂省几十、上百斤收购的银元,更不是瓷器,而是老玉器、旧翡翠!
一个小物件几块钱,甚至几毛钱收,几百块卖出不是天方夜谭。
就这八年,张铁军靠着最基层的“踏地、掏老宅子”的生活,走出,并完成了最初步的原始积累。
当然,就算在85年那会,他兜里是有些钱了,还是会被人看作是个不务正业的农村“踏地捞”,可没多少社会地位。
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那会的他还是个不怎么受待见的小商人。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这需要机遇和胆识,还有运气!
就在剡县人民中有些走出去,主要开始闯粤省鹏城时,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张铁军从一个朋友那听到这么件事:华夏滇省瑞丽的边贸市场开放了,缅甸人不少跑这边卖起了石头。
什么石头?
只会是翡翠!
这时他已经同翡翠、玉石打了8年交道,预感到了其中商机,天马行空一般想出个大胆的念头——找有技术的人合伙开厂,一边去瑞丽买翡翠原料,这头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再销到大城市去。
铜匠出身,还是非常聪明的铜匠,张铁军懂艺术设计、构思的。
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月,他就在苏南整出个珠宝加工厂,选那地方,因为那里是江南地区传统的玉石加工地。
很快又在沪上找到了销路,为沪上的几家金银首饰厂,还有为几家大的黄金珠宝店生产大量的翡翠饰品。
至于原料,他自己去瑞丽采购,不仅选,还得赌!
不是赌钱,是赌石。
张铜匠不仅脑子活,运气还一贯不错,不然赌石这一关就够呛。
原料、加工、销路三解决,发了!
以60天为一周期,张铁军的珠宝厂每个周期的利润增值居然是投资的两倍,堪称匪夷所思!
不说今年,去年,也就是92年,铁军老板的个人资产就至少达到三、四千万。
对于这样完全靠自己本事打拼出来的人物,张楠叫人家一声“铁军老板”,就算自己是世界第一富豪,也一点也不掉价。
挺佩服人家,那位可不是什么穿越分子,没金手指的。
张楠多看了人家几眼,这时张铁军走了过来,用一口子地道的剡县方言同张楠打招呼,之前他听到了张楠说的那段“铁军老板来了”的。
很热情的请张楠去边上的剡县银楼坐坐,这边没拒绝,两人说说笑笑,这就去人家受剡县政府邀请而开的这家“现代意义上”的银楼、珠宝行。
店铺挺大,装修不错,柜台内不单单有“以小博大”的翡翠、玉器,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制品,这才是硬实力。
没点足够财力,铺不起黄金。
不过张楠知道,这家银楼别看着光鲜,其实也开不了多少年,和边上邓老板的珠宝行一样,再过个两三年就会成个亏钱货。
在社会挺过下岗潮、老百姓没啥钱的镇痛之前,小地方的一切珠宝、金银首饰行生意都是浮云!
聊天、喝茶、抽烟,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