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457. 再加筹码
样的两个女孩子站上舞台,从视觉上来说,带给观众的冲击是相当强烈的。



这种强烈的冲击感,反映在了收视率上面。



哪怕在单曲刚发行,成绩还不算醒目的时候,有她们两个演出的节目,收视率都很不错。而高收视率又转换成了对单曲的宣传,带动着她们的单曲排名往上攀升。



从初登场的第十九名,最高的时候,竟然来到了榜单的第四名。



作为新人来说,这个成绩无懈可击。



不过,因为在服装和宣传方面的高投资,这张单曲至今为止,只让公司稍微盈利。之后能不能大赚特赚,就要看k的人气能不能稳住。



要想稳住人气,就要做所有能做的事。



今天关于k的碰头会,就是进行这些方面的商谈。



有k出演的节目收视率必定上升,这也使得k接到了来自各个电视台的演出邀约。



不过,在出演电视节目这一点上,岩桥慎一和up-front ancy达成共识,曝光要有度,在最开始,知名度和卖气都还没有起来的时候,盲目去上太多的电视,只会早早消耗掉大众的新鲜感。



说白了,现在这个阶段,电视台邀请她们也好、观众喜欢看她们的演出也好,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而非是对她们的支持。



现阶段,提到k,大概会让人联想到两个衣着华丽的洋娃娃。



但是,就塑造风格这点来说的话,才刚刚起了个头而已。大概来说,就是只雕琢出了外壳,还没有往里面进行填充。



偶像这份职业,有着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服务精神。笑容也好、对观众挥手、或者来一个k也好,这都可以归作是对观众的服务。



决定走“无个性的个性”路线的k,既没有笑容,也不会跟观众互动。但是,和观众之间互动的桥梁不能真的完全切断,在真正开始进入上升期之前,必须要先找准,搭起新的沟通桥梁。



按岩桥慎一的想法,对k的风格把握,一方面是“无个性的个性”,另一方面,则是“抓住反差”。



而抓住反差这一点,同时又能看作是对“无个性的个性”的一种补充。



偶像的定义是以自身魅力为卖点的艺人,在偶像诞生之始,其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魅力、亲和力、以及一点点的未熟感。



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处女感”。



不过,有一点在于,虽然强调偶像的清正美与“处女感”,在另外一方面,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偶像却又大量去演唱带有“非处女感”的歌曲。



这种“非处女感”,其实并不是指《少女a》、甚至《不要觊觎老娘的水手服》这样带有初体验暗示的小黄哥,而是指歌词当中描写的主角,她的身份不再只是少女,而是介于少女和女人之间。



她可以有脚踩两条船的犹豫,可以对某位男性产生幻想,可以主动出击去追求,也可以浪漫告白,可以吃醋,可以一起过纪念日……



总之,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偶像歌曲的主角能做的事变多了,偶像歌曲的歌词在书写的时候,它的范围更加宽广了。



但是,一方面带有“非处女感”的偶像歌曲增加,另一方面,主流看待偶像的标准,却仍旧是清正美的“处女感”,如此分裂的想法。



真要说起来的话,追求偶像的观众,所期待、所追求的,是类似于“圣洁的银妇”,或者是“不洁的处女”,这样听上去自相矛盾的东西。



k那种“无个性的个性”,自然是指她们那种仿佛八音盒里跳舞的人偶那样的舞台风格。



k这两个女孩子,在舞台上机械的、没有感情的表现,让她们超脱了单纯的“人”,变得更加梦幻,不像是真实存在的女孩子。



而这种不真实感,同时也模糊掉了她们身为偶像的“处女感”与“非处女感”。以至于,当她们不带感情的唱着《sexy ic》的时候,演出和歌曲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



要论“人设”的话,这样的人设,也可以称作是独一无二充满特色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