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事情,虚报也要有一个底限,忠国公如何会不知道。他虽然是继承得来的爵位,但人家的叔父可是大乾最能打仗之一的忠成侯,出发的时候会不告诉他这些?
明知如此,还敢把战报写的如此之详细,那只能证明一点。这位少年忠国公一定是取得了大捷。或许功劳并不如书信中写的那么夸大,但打败了蛮军,抓了蛮人的事情是不会有错的。
想到就算是打上一半的折扣,那也至少是五千蛮人的战果,费青松又怎么会不惊讶,甚至心底里还生出了妒忌之意。
新州距离蛮地是最近的,摩擦也是最多的。纵然如此,这些年来,费青松手中灭掉的蛮人又有多少?
加一起也不过就是五千众而已,且这还是死了万名士兵以上,用了两倍代价换来的。
在看沈傲的书信中怎么写的。收拾了近万蛮人,自家损失加上带伤之人也未到五百,这就有些太吓人了。
这个战绩已经完全的压住了自已的势头,这让自称老将的费青松情何以堪?
即然沈傲能给自己来信,说明情况。想必同样的信件也会送往大梁城。到时候乾文帝自然是可以看到的,真到那个时候,会不会因此对自己有看法?
会不会认为这些年来,自已镇守新州之地,不堪一用?
想到自己在奏折中总说蛮人如何的强大,不可力敌。可是放在一个少年身上,竟然可以取得这么大的战果,谁强谁弱岂不是高下立判?
倘若这一战是忠成侯沈云义打下来的,费青松的心理还会好过许多,毕竟人家也是成名的老将,且当初沈家兄弟可是被人认为最能打仗之人。败给他并不丢人。
可现在是少年国公自己所为,取得了如此的战果,这就让费青松面子上很难看了。
这一刻费青松的心情又岂会好过?
好在的是,信件的最后,沈傲提议与新州兵联合,说是如果蛮人前来说和,便一口答应他们就是。只需等待蛮人大军退去,便直追而上,收复之前葱岭丢的一切失地,把蛮人重新赶回蛮地去,这算是给自己立功争取了机会和创造了条件。
“义父,我们要听信这位少年国公的吗?如果是他诓骗我们,冒然出击,岂不是容易中了蛮人的圈套。话在说回来,就算是能收回失地,但因此会惹来蛮人的记恨,那倒不如座山观虎斗,看着蛮人与忠国公拼一个你死我活,然后我们再寻机出兵力挽狂澜岂不是更好?”罗海开口了。要说他也知兵之人,不然不会想到这样的主意。
费青松又何偿没有这样想过?
但在仔细考虑之后,他便把这个想法给直接灭杀了。开什么玩笑,座山观虎斗?看似是很不错的一步棋,可若是真的这样做了,那得罪的人就多了去了。
先说不管是新州兵也好,还是沈傲所带之兵,都是大乾的武装力量吧?任何一方受损,乾文帝岂会高兴?
一旦让皇帝对自己有了看法,他现在的位置还能座稳吗?
再说真这样做了,得便宜的是蛮人,他们是不会感激自已的。相反一旦打败了沈傲之后,怕是会马上挥兵东进,这样一来,新州的危局还是无法解开,这不是自取其扰?
最后一点,选择了此法,就等于是把沈家给彻底的得罪了。虽然说费青松并不害怕,可是因此一来,大家都知道自已是什么人了,以后新州有难,还有谁会愿意来帮助自己?
没有看到想要出手相助的忠国公是何等下场吗?
此前车之鉴就摆在面前,再去求助谁,谁不得我思量一二。如此这般的话,怕就算是以后新州被蛮人所占,也不会再有人出兵助阵,这个后果想想便是吓人。
所有的后果都不是费青松可以承担的,他便只剩下了一条选择,那就是配合这位少年国公的计划。且这样做,也有好处,自已可以收复失去,弄好了,还可以重创蛮兵,怎么看都是大功一件。
这就是沈傲的厚道之处。虽然这封书信中多数是为了他自己的目地和计划,但也是给足了费青松好处,如此一来的话,岂还有拒绝之理?
“好了,海儿。我们与忠国公都是大乾之臣,相互压辄的事情是不能去做的。即然忠国公取得了成绩,我们要做的就是配合好他,争取扩大战果。这样,你把其它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