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030章 崔寔
《四民月令》种植作物广泛;牲畜种类多;手工业包罗万象;纺织业;制造业;学校。

自给自足,闭门位市。

为宗族、亲戚、宾客提供劳动,也是武装力量。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均对《四民月令》有记载;宋朝初期,《太平御览》的「图书纲目」仍有提及该书,但是在《宋史艺文志》已无相关记载,估计该书于北宋中期到南宋灭亡散失。

而以防自己的记忆中有偏述,周文文又找到了崔寔的记载。

崔寔又称崔实,字子真,冀州(今河北安平一带人)。东汉后期政论家、农学家,著有《四民月令》、《政论》等,系东汉著名文学家崔瑗之后,与蔡邕齐名,号称“崔蔡”。

东汉政治黑暗,世家地主累世贵盛。他们除了拥有田园、苑囿外,还将西汉时少见的坞壁、营堑作为自家的庄园形式。

庄园内聚族而居,宗族首脑、长者是庄园的统治核心。

崔寔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高第的庄园主家庭。

“崔氏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后汉书·崔实列传》)

崔奴激战以及汉匈交战,百姓贫苦不堪。

崔寔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就睡于草窝之中,见地方官吏时则“衣草而出”。

虽然那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纺织……环境的恶劣不可怕,可怕的是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崔寔决心带领五原郡的人民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他先是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然后用得来的财产买来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

从此,五原郡地区种麻、纺织蔚然成风,百姓的生产、生活渐渐改善。

后来,在五原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沤麻的池塘,麻池这一地方俗名也由此而来。

由于在五原政绩卓著,崔寔又被推荐为带有边防重任的辽东太守,不幸的是,在赴任途中,他的母亲病故了。

回乡,为母行丧;丧满,升为尚书;遇党祸,免归。《四民月令》就在崔寔家居洛阳时诞生了。

这本用“月令”体裁写成的古代沟”,主张“崇堤防以御水害”。

这实际上就是与传统思想,即荀况的《天论》一脉相承的反天命观点。

崔寔还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在述正月“陈根可拔”时,他自注“此京师洛阳地区之法,其冀州远郡各以其寒暑早晏,不拘于此”

述二月种植禾,三月种粳稻,四月种大小豆,自注均提到“美田欲稀,薄田欲调”。

就是说,对农事操作,要随时、随地、随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有趣的是,以农为本,商业起家崔寔在其另一代表作《政论》中,却是这么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

“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

可见崔寔有着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

崔寔在为母守孝期满升任尚书的这一年,不可避免地惹上了党祸官司,免归乡里。

灵帝建宁三年,患病身亡。

而这么一个出身贵族、官居尚书,有着丰富生产经营经验的农学家,死时却家徒四壁,连棺木都买不起,幸有众好友相助,才得以安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