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能任由他们慢慢壮大实力。”
“朝廷应该早点派遣精兵围剿,以免明教会坐大,到时候哪怕重新光复东南一带,也会得不偿失。”
赵佶听着梁师成有条不紊的应对,心头同样大感惊讶。
梁师成何时有如此高明的策略和目光了?难道此前的日子里,他都是在韬光养晦不成?
不过梁师成也没有邀功的意思,在说完自己的答案之后,直接揭破了谜底道,“此并非奴才自己的意见……”
赵佶摇了摇头。
他知道梁师成的意思。
梁师成自诩是苏东坡的妾生子,曾经在不同的场合中,向外人表达过这个意思。
当年蔡京上台,遵循赵佶的旨意,下令立了“元祐党人碑”,苏轼苏辙两兄弟皆名列其上。
此碑上一共列出了三百零九人的名字,皆是前朝时期,反对王安石新政中的赫赫有名的人物。
赵佶自以为继承了父兄的意志,是以对司马光,苏轼等反对新政的旧党人士,感到十分深恶痛绝。
吩咐蔡京把这些人的名字,全都都雕刻在“元祐党人碑”上,而且还另有极其苛刻的旨意。
被列在“元祐党人碑”的所有人,还在世的要被囚禁或者贬谪,已过世的人要拔除官衔。
他们的子孙永远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也不得与此名单上的罪臣子孙后代们通婚,已订婚的要奉旨取消。
蔡京等人在树立“元祐党人碑”的过程中,加大了打击范围和力度,乃是为了要将自己的反对党一网打尽,斩尽杀绝。
在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的正月,天空出现彗星,电闪雷鸣,一声霹雳后,竟将文德殿东墙上的元祐党人碑劈为两半。
笃信道教的宋徽宗大惧,误以为这是上天的震怒,于是在深夜时分偷偷命人将此碑彻底损毁。
宰相蔡京知道后,十分懊恼,却大言不惭地说道,“此碑可毁,但碑上的人名,则当永志不忘!”
不过当消息传到外头之时,却引起了更大的轩然大波。
时人以为连上苍都看不惯蔡京排除异己的行动,所以才会降下雷霆,向天子示警。
“元祐党人碑”上的人的后代们,也都以自己的祖先的名字,被刻在碑上而无比自豪,向他人夸耀。
当清流中流传这样的消息时,梁师成亦在赵佶的面前进言,让苏轼的文章得以重新刊印天下。
同时在私底下,还十分照顾苏轼在世的儿子,曾经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
苏东坡的后人能够度过艰辛的日子,确实得益于梁师成,所以双方时而又所来往。
梁师刚刚的成言下之意,很有可能是想要透露,这其实是他和苏家子商量后的一个结论。
不过赵佶也没有感到什么不耐烦。
梁师成能够给予苏家子充分的照看,说明他并非灭绝人性,铁石心肠的人物。
这样有着明显缺点的下属,在赵佶看来,反而可以通过不同手段,更加容易掌控。
那些无欲而刚,口口天下为先的正人君子们,才是让君王们,最感到无可奈何的存在。
对于赵佶而言,现在已经不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时代,他们后代的前程虽然只是一眼可决。
但赵佶也不准备放开这个先例。
那些苏家子们,能够外放到地方上,做一个小小的官吏,已经是很大的殊荣了。
赵佶也并不怎么期望,梁师成能够给出优秀的答案,听到他的答复后已感到颇为满意。
剩下来的事情,就需要外朝的那些宰执们,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才能够最终确定下来。
应该如何应付东南一带明教起事的决定。
一个实力强劲的势力,胆敢起兵和朝廷对抗,绝对并非是简简单单的痴心妄想,而是肯定经过了千方百计的谋划,好友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