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过河卒》正文 第三十六章 收官
的就是秦家的宗族势力,这部分势力主要集中在关外。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辽王刚刚平定了白莲教,江南各州只是初步掌握,还未消化,他的属下又多是北人,必然是根基不稳,此时辽王一死,辽东内部为了夺权开始内讧,江南这边立时就是暗流涌动。



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偏偏有一个名叫陈先之的落魄秀才,趁机在江南起事,初时不过两千余人,对上官军两万余人,竟是一鼓作气破之,顺势收编败军残将,又连下十一城,逐渐成了气候。



偏偏江北这边的李知性、新辽王、太平教正上演三足鼎立的戏码,无暇他顾,其中李知性最为势大,太平教与新辽王又暗中联手,共同抗衡李知性。



在三家看来,无论是谁胜出,都能携大势南下,一举平定天下。



这倒是给了陈先之机会,他一路攻城掠地,将官军赶出了江南,并且得到了江南大户士绅们的支持。



这也不奇怪,在江南士绅们看来,北边的三个都不怎么样。



殷正心就不必说了,虽然是江南吴州出身,早年间在士林也颇有声名,但随着他开始走底层路线,那就是自绝于士林,读书人怎么能跟泥腿子混在一起呢?这种来自读书人的歧视是很要命的。当然,关键在于殷正心的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士绅们的利益,他在江北打击大户的手段让江南士绅们兔死狐悲,这是绝不能容许的。



至于李知性和新辽王,则都是他们眼中的“辽东蛮子”,在过去的数百年,一直都是武人的代表。



文官对于武将的忌惮几乎是刻在骨子里,正所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文人们也最怕武人得势。



反倒是陈先之,因为是秀才出身,所以很懂得礼贤下士那一套,本就是江南士林的候补人员,他也无意走底层路线,还是过去的老想法,自然十分符合江南士绅的胃口,故而大户们都愿意支持他。



有了江南士绅的支持,陈先之既不缺人才,也不缺钱财,他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兵事上。



事实上,陈先之能够出头,全凭用兵打仗的本事。不得不说,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才具,可以无师自通。



转眼间,又是三年。



北方还未分出胜负,南方基本一统。



虽然新辽王兵败,大部分秦氏宗族投降李知性,新辽王率领残兵败将归附殷正心,但李知性和殷正心几次交手,仍旧未能分出胜负。



反而是陈先之得到了云锦山大真人府和全真道的支持,大儒们也纷纷出山相助。



此时陈先之的气运虽然还不如当年的老辽王,但也相去不远。



在这种情况下,殷正心和李知性不敢再打下去了,只得暂时罢兵言和,联手应对江南的陈先之。



一年后,陈先之准备妥当,亲率二十万大军渡过大江,一路北上,与李知性和殷正心的联军交战于彭城。



彭城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数十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交战双方都心知肚明,谁能赢下此战,基本就是天下之主了。



这也到了考验齐玄素和秦凌阁排兵布阵的时候,这种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战争,恰恰是两人都不怎么擅长的。



陈先之身着白衣白甲,率领三千白袍骑兵先行,陈军的主力部队紧随其后,然后陈先之身先士卒,发动冲锋,陈军士气大振,三千骑兵就仿佛一把利刃,直插入联军腹地,然后反复贯穿联军阵地,使其阵势大乱。



陈军主力顺势压上,开始分割联军阵型。



陈先之又率领亲卫一路冲至联军身后,并在此展开陈军旗帜,二十里排开阵型的联军见后方已经插上了陈军大旗,纷纷失去斗志,陷入溃败。



李知性和殷正心本就互相防备,此时局面混乱,双方士兵互不统属,更是无法指挥,只得引兵东撤,意图退入彭城之中,据城而守。



陈先之却不给他们这个机会,率领骑兵死死咬住,李知性在乱兵之中受伤落马,被陈先之生擒。



殷正心的军师陆云山也在此战中身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