茓的采购量,和种粮大户成倍的采购苇茓,推断出了当地种粮大户章大叔家已成功挤身‘万斤户’,从侧面反映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增产丰收和农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乔总编频频点头:“嗯,这的确是我近些年看到的难得的好文章。不亚于土地改革期间那篇著名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把一位普通的基层通讯员写的通讯稿拔得这么高,在坐的大编们不由得一震。
“是的,乔总,我和编辑部的同仁都这么认为。”
“这都是乔总您慧眼识珠。”
文质彬彬的杨阳不失时机的舔了一把。
单位不成文的规矩,舔上级不犯法。
乔总编相当受用。
“既然大家都对这篇通讯有很高的评价,能让这篇通讯稿不明珠蒙尘,那是群众的智慧。”
乔总编不愧是领导,总能不失时机的把在场的同事都夸一遍,但让人细想起来,最高明的还是乔总自己。
这时一位儒雅的老编辑插话道:“我们大家都传看过这篇文章,也觉得这是多年来难得一遇的好通讯,放到一等奖的位置上,实至名归。”
众人纷纷附合。
杨阳环顾了大家一眼,终于把自己疑虑说了出来。
“乔总编,各位同事,本来应当提前向大家汇报的。主要是,在刊登《买茓记》这篇通讯的报纸从照拍车间进入印刷厂刚刚开印的时候,编辑部的小谭送过来一篇稿子,非常奇怪的是,这篇稿子也叫《买茓记》,内容和之前的那篇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作者不同。”
“哦?”乔华吃了一惊,“能有这样的事?作者是哪里的?”
“两个作者都是宛都人,但分属不同的县。”
杨阳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若是普通的稿件,大家都不会当会事,但这是一篇准一等奖稿件……众人都把目光聚向杨阳。
“是不是有人抄袭?”老编辑和乔华几乎同时问。
杨阳把光目转向乔华,“我最开始便怀疑这是个抄袭事件,但我仔细查看了一下邮戳,两个人几乎是同一天寄走的稿子,然而寄出地却相距二百公里。只不过我们排上版的这篇作者为周道的稿子,是用的航空快件,所以最先被我们收到。而另一个用的是平信,所以比较晚收到。
我怀疑其中有一个是抄袭,但是没有证据。”
“这两个人认识吗?”乔华戳中问题的关键。
“这个目前还没有核实。”
“那这样,”乔华当场拍板,“你们给这两个作者所在县记者站的同事打个电话,要他们找到当事人,通知他们来报社一趟,经费我们报销,由外联部负责,我倒是好奇了,世上怎么有这么奇的事。”
“好的,我马上落实。”杨阳点头。虽然他和外联部主任是平级关系,但有乔总这句话,他同样可以跨部门处理。
“评奖活动要如期进行,所以这件事要尽快落实。”乔华冷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