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长物,谓之‘贫’;舍己度人,谓之‘僧’。‘贫僧’二字,便已契合我释门教义,非有舍我之心,难成极乐大道。”
杨朝夕听罢,眼中也闪出光华来。不禁为这乞儿和尚达观淡然的气度所折服:“禅师所言,语浅义深,倒是小道唐突了。小道是上清观冲灵子杨朝夕,请问禅师法号?”
胡僧慧朗双掌合十,语气谦和:“原来是冲灵子道长。贫僧法号慧朗,非中土之人,只为传我佛无上智慧而来。”
杨朝夕便也歇下柴担,拱手还礼:“慧朗禅师,你半山而居,春秋或还能住。到得秋冬,又该如何自处?”
胡僧慧朗笑道:“道门修道,释门坐禅,虽行功有别,却殊途同归。若贯通三处丹田、打通任督二脉,大、小周天循环畅行无阻,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合而为一,佛胎便生。水火尚不能侵,何况只是寒暑。”
杨朝夕亦奇道:“那你们释门功夫,与道门功夫相比,又有什么不一样?”
胡僧慧朗答道:“释门功夫多由外而内,许多禅师若修武艺,必是自横练刚猛一路练起。日久年深,偶遇顿悟之机,坐禅与习武、即能内外相通。此后武艺精进,便会一日千里。”
杨朝夕疑惑道:“若不能顿悟,岂非一辈子也不能内外相通?到得老时,横练功夫落下的暗伤,反倒要折磨自己。”
胡僧慧朗又答道:“释门坐禅、习武,本为清净欲念,而非逞勇斗狠。纵然武艺盖世,不能度化世人、脱离苦厄,又有何大用?至于横练暗伤,苦痛的只是躯壳,于佛性倒也无损。”
杨朝夕叹道:“禅师所言,全是不可思议的说法。都说道门、释门理念大相径庭,以至于互相不睦。那道和禅,当真没有高下之分吗?”
胡僧慧朗认真看了他一眼,才道:“道与禅,就贫僧而言,只是对大千世界的观想不同。而世界亘古长存,你如何观想,于世界来说,其实并无增减。但道士、僧人,观想出来道理、禅机,却能帮世人参透得失、宠辱、生灭,平息内心煎熬,这便是用处所在。若强分界限、硬下论断:道乃避世之法、自处之学,佛是救世之法、自赎之学。二者或有高下分,却非你我可以妄断、妄言。阿弥陀佛!”
杨朝夕忽然笑道:“禅师果然思辨清晰、不偏不倚,小道修行尚短,对许多事还都是一知半解。禅师却不因是村童之言、便随口敷衍,如此一视同仁、春风化雨,小道实在钦佩!”
胡僧慧朗笑容温和:“佛讲众生平等,老弱妇孺、牛马鸡狗,皆是众生,又何须分别对待,岂不是要劳神苦思、自寻烦恼?”
杨朝夕拱手拜道:“小道率性而来、满载而归,此行已然不虚!他日修道有成,再来叩门叨扰!”杨朝夕说完、便挑了柴担,告别这慧朗禅师,奔山谷溪流而下。
胡僧慧朗收摄心神,依旧枯坐僧庐之下。颈上念珠已然握在了掌心、随十指循序而动,一如他口中所称世界,似乎从未开始、也好像永不结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