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这与大钱改小钱没有太大的关系。
董卓杀大臣,换了董虎的话,他会杀更多的大臣!
至于烹杀颍川郡太守李昊、从事张安,将颍川郡俘虏全杀光了,而曹操杀俘杀了十五年,自建安二年至十七年,杀了十五年俘虏,《三国》各路诸侯中,唯一的一个没有杀俘的只有刘备一人。
依照董虎对董卓的性情了解,杀颍川郡俘虏有震慑他人的意思,但不仅仅只是如此,更大的原因是他极为愤恨豫州牧孔伷,在董卓成为相国之前,孔伷只是一介平民,虽有清名却是个平民,是董卓一手将他从一介平民提拔到了一州刺史,可他没想到,孔伷竟然造反了,而且还屯兵颍川郡,直接通过轘辕关威胁雒阳,换了任何一人也愤怒异常。
董卓一手提拔了冀州牧刘馥,刘馥是颍川郡人,若刘馥不背叛,袁绍根本不敢造反,就算造反了也能轻易镇压,冀州不反,兖州若反就会遭受冀州侧翼夹攻。
董卓一共提拔了三个大吏,冀州牧刘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还全都跟着造反了,换了任何一人,估计都会被气疯了,若不杀些人又如何能让他解气?
这是一个比烂的时代,董卓迁都后,只要不是有意识的屠戮百姓,董虎就不准备继续过问他的事情,无论有无王允、吕布密谋杀他,都不准备继续过问。
董虎很清楚,董卓死后,董旻、董瑁叔侄都控制不住凉州将领,只要适当时候入主关中,关中就还是稳定的,迁入的百姓就能够免于战乱之苦。
董虎不反对迁都,甚至是支持的,但他知道董卓和手下将领并没有迁徙几十万人的经验,也不会想着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他们能够使用的只有武力驱赶,甚至下面兵卒会刻意杀死一些百姓,以此掠夺富裕些百姓的钱财,即便这些富裕些的百姓只是比一无所有的乞儿好那么一点。
这种事情不仅仅会发生在百姓身上,也一样发生在军中,一枚五铢钱大约4g,一千钱就是十六斤(实际8斤),兵卒戍边有的时间较长些,数十斤、百十斤的铜钱不可能随身带着,于是就会存放在钱粮官手里。
兵响会存在钱粮官手里,越是节俭的兵卒存下的钱财越多,而这也意味越危险,将领会将存钱较多的兵卒送上前线,会用正常手段让兵卒死在战场上,有钱兵卒死后,账面上的钱财就成了将领的。
不仅是钱财,兵卒的家眷也是如此,常年戍边兵卒往往会携带家眷,一旦兵卒死了,兵卒的妻女大多会被赏赐给有功将士,几若于军中罪妇,这种事情在春秋战国时就存在,只不过没人去说而已。
对待兵卒都如此,对待百姓呢?
身为统兵将领,董虎根本不需要用眼睛去看,也知道会因此死伤多少无辜,可他偏偏不能插手。
天下大乱之初,中原百姓心气颇高,即便董虎弄死了董卓,也顺顺利利压服了牛辅等人,从朝堂上官吏到下面百姓也不会老老实实听话,不会与他一条心,这与凉并百姓是不同的。
凉并身处边地,时时都可能面临战争、动荡,百姓就会学会现实,会向强者低头,不如此就会死的渣都不剩,只要董虎表现的极为强大,凉并百姓就会低头臣服,直至你没了力量,但中原百姓不一样,大汉朝强势了几百年,几百年来打遍天下无敌手,匈奴人被大汉朝打的西迁,凉州羌一再造反,一再战败低头……大汉朝用无数战争证明了自己的强悍无敌,也养成了中原百姓的骄傲,尤其是各大家族的骄傲。
大汉朝几百年来权臣无数,最后又如何?没有一个权臣是好下场的,今日无论是董卓,还是董虎做权臣,大臣们、雒阳百姓看似用刀剑按着低头了,心下也绝对不会有丁点服气的。
心下同情,理智却告诉自己不能去过问,身为凉州边地人,董虎很清楚,只有让百姓真正认清残酷现实,只有用残酷现实击碎了中原百姓心下的骄傲,才能用柔和政策收获民心。
在董卓开始动手迁都时,董虎就在默默关注,人也逐渐沉默,到了最后,他甚至不愿意再看探子送过来的信件,将自己与孩儿们锁在小院内,分田、屯田屁事全扔给蔡琰、刘辩不理不问,而他不知道的是,曹操在看到徐荣强迁虎牢关以东各县百姓时,终于忍耐不住了,一连数日与袁绍争吵,期望酸枣联军十余万兵马趁着雒阳迁都混乱之时,一举击溃董卓,可……
曹操心下愤怒异常,将袁绍和坐着的诸侯们一一看罢,猛然一甩衣袖,转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