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王家诸子不服秦亮、会当何如;但若秦亮屈居王家之下,其功高震主,恐怕也难以相处。又有曹魏国主、登基十年尚未亲政,国内或有不满者,因此已发生几次内乱了,我国并非没有机会。”
孙权沉吟道:“卿所言不无道理。”
但或许中书令孙弘并没有明确的主张,他只是在揣测、孙权想听什么话罢了。
这时公主孙鲁班的奸夫、宗室孙峻弯腰一拜,马茂等都侧目看去。
只见孙峻面白少须、眉间距很近。在马茂心里,这也不是个什么好玩意,但因孙峻主动拉拢、马茂才与他伙在一起。
孙峻道:“曹军不善水战,我国有大江之险,易守难攻,暂时无虑也;曹魏欲攻我国,必先攻灭汉国、再从大江上游顺流而下。”
马茂听到这里,觉得孙峻竟然还挺有见识!果然皇帝孙权也微微点头了。
孙峻继续道:“大吴与汉国,已是唇亡齿寒的关系。除了结盟支援汉国,我国若从东面进攻曹魏、亦能分担汉国的压力。反之我国若只顾防御,而坐视汉国力竭败亡,绝非明智之举阿!”
一时间屋子里的大臣们小声议论了起来。孙权却没有再次表态,但他先前有点态度模糊的“不无道理”,以及其间轻轻点头的动作,已经有了倾向。
有一阵子没有人表达主张,刚才一直安静地旁听的潘夫人、此时才适时地开口道:“最近常听人说起秦亮,此人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孙权道:“很会打仗,说他知兵善战、并不为过。”
将军吕据随即说道:“秦川艰险非常,秦亮能翻山越岭击败姜维,攻占汉中等地,绝非等闲。”
全琮的儿子全怿也神色复杂地说道:“芍陂之役,王凌孙礼居功,而后听说、战术策略多出自秦亮谋划。当年秦亮年不及弱冠,便已有奇思了。”
先前议论大略,马茂没有吭声,因为以他的身份、不方便在这种场合公开主张。不过议论魏国名人、只属于闲谈,孙权自己先肯定了秦仲明的才能,马茂便说道:“听说秦亮文武双全,仪表不俗,或有当年周公瑾之名。”
听到周郎、孙权有点不悦,马上说道:“但国家大事,又岂是只会领兵打仗就行的?”
潘夫人浅笑道:“那比陛下还是差了一些。”
……不两日,诸葛恪、丁奉等诸将在东关,先是收到了石苞的急报,后来侍中孙峻的使者也到了。
听闻秦亮竟已攻下了汉中三郡,诸葛恪等人也是无不震惊。诸葛恪没与秦亮交过手,相距最近的一次、大概是芍陂之役时,但那次诸葛恪不在芍陂水域的主战场,去了六安。
丁奉却说,秦亮的名气愈大,待他击败秦亮、在天下的名声也会更大!
????????????????接着是孙峻的使者,告知了建业君臣议事的情况。孙峻带话来,他是支持大将军(诸葛恪)攻打合肥的,并把诸葛恪“唇亡齿寒”的言论、说于御前,得到了陛下的赞赏。
】
使者退下后,丁奉又在诸葛恪身边、悄悄提醒了一句:“大将军要当心孙峻,我看此人不值得信任。”
丁奉是个半文盲,识得一些字、不会断句,但他却总是自称有谋略。自己标榜了许久,大伙也相信了,竟发现他真的很有心思,而不只是个猛将。
但诸葛恪也不是蠢人,无须丁奉提醒、当然知道孙峻没那么简单。
诸葛恪支持太子,而孙峻是鲁王那边的人、主张就有根本矛盾。孙峻却对诸葛恪表现得很亲近,朝中有什么事,孙峻总会急忙与诸葛恪通气,并且多半会从中支持帮助。
孙峻多半是看重了诸葛恪的兵权和实力,慾行拉拢、扩张党羽。可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诸葛恪常常在外带兵,也需要朝中有人帮衬,结盟对彼此都有好处!
丁奉见诸葛恪似乎不以为意,又嘀咕道:“大将军对形势的见解,孙峻会不会据为己有?”
此言一出,诸葛恪顿时愣了一下。因为丁奉提起,诸葛恪才终于留意到、先前使者的描述确实有点问题。丁奉这么一个五大三粗的糙汉、心思竟然挺细致,确实让诸葛恪有些意外。
不过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