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47章 辅政四相




褚遂良原也是东宫官员,也是跟承乾关系不太好,他因为一笔字写的好,不知道怎么就合了魏征的胃口,几次向皇帝力荐褚遂良。于是褚遂良先是兼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起居,得到了随侍皇帝身边的机会。



后来那笔字深得皇帝喜欢,以字进位,步步高升,进入了升迁快速道。



这次褚遂良能接替刘洎,倒是跟魏征没关系了,褚遂良走了另外的路子,他父亲褚亮本也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跟长孙家向来也是走的较近,还是姻亲,所以这次却是又走了长孙无忌的关系。



原大理寺卿孙伏珈,出任御史大夫。



更惊人的来了,皇帝手诏数魏征荐人不当,用人不明,有失察之责,停职归家反高官安行台的萧瑀、陈叔达、杨恭仁、柴绍、宇文士及皆许致仕。



魏征上前领旨谢恩,承乾对魏征也是很冷漠。



秦琅身为司徒加太子太师、又是检校中书令兼知门下省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府尹、太子詹事,殿上是有他的坐位的。



他坐在那里对这些变动,也跟房玄龄魏征他们一样很淡定。



贞观以来,大家其实早就习惯了天子的圣心独裁,贞观朝的宰相可以说是远不如武德朝了,既不如武德朝的稳定,也不如武德朝的权威,皇帝动不动就罢免宰相,或是调换职位。



今天改明天换,后天又以他官加衔参预政事、平章政事等等,又弄出内制,把拜相罢相之权尽揽手中,还给了御史台监督弹劾宰相大臣,尤其是宰相被弹劾就得引咎辞职接受调查,这些都严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皇权君威。



房玄龄、魏征那也都是三起四落的宰相了,这都不算啥,哪个宰相没罢过几回?长孙无忌、侯君集、张亮、杨师道等不用说了,最厉害的还是萧瑀和秦琅这一老一少,那都已经快罢次数突破个位数了。



这次只能说是魏王争储失败后的余震,大家也早有心理准备了。



本以为房玄龄的地位,不会怎么影响到,总要留些体面,谁知道最终还是涉及了。



长孙无忌脸上有些高兴,但秦琅却很淡定,他对老李现在把握的很准,知道就算是罢相,也只是略示惩罚,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是表示下对房玄龄、魏征这些人搞结党,联结藩王行为的不满而已。



小小惩罚一下,短则十天半月,长也就一年半载,肯定还会官复原职再次复相的。



不过没人想到的是,右仆射高士廉也被牵连了,罢相。



理由是坐漏禁近语,无大臣体,令致仕。



中书令长孙无忌检校尚书左仆射,主持尚书省事务。



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太子左卫率、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检校尚书右仆射,加太子少詹事,太子少保,增赐实封食邑通前共一千户。



魏征罢官后,门下省则由检校中书令兼知门下省事的秦琅全面主持。



中书侍郎马周、检校中书侍郎许敬宗,黄门侍郎崔干,检校黄门侍郎褚遂良。



吏部尚书李大亮,户部尚书唐俭,兵部侍郎崔敦礼。



李绩加官晋爵,可实际仍镇守并州太原,故此检校右仆射等职,其实也是遥领而已,尚书省实际上由中书令长孙无忌代为主持,而门下省由检校中书令秦琅代为主持。



这样一来,中书省的两个长官,分别代为主持尚书和门下二省,真正形成了中书令最尊的局面。



房玄龄、魏征、高士廉、刘洎等罢官贬谪之后,政事堂的格局再次巨变。



中书令、检校左仆射长孙无忌,检校中书令兼知门下省事秦琅,加平章政事。



检校右仆射、兵部尚书李绩,加同中书门下二品。



中书侍郎马周专典机密,加参预政事。



再加上吏部尚书、河南府少尹,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参预政事。



中书门下留了五个宰相。



许敬宗和崔干,加上褚遂良,这次都没获得加衔入政事堂为相。



李绩又镇守并州,因此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