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枢机房的政事郎来恒,便直接一封行文转给六位中书舍人们,让他们按皇帝和宰相们的决议,起草诏敕,然后再送到政事堂来,给宰相们副署,甚至中书舍人们只能按来恒根据决议写的内容来草诏。
来恒已经相当于是一个中书侍郎一样,夺了不少中书舍人的权。
加上翰林学士们分了内诏之权,中书舍人确实大不如从前了。
堂吏把行文接下出去,来恒重新拿起搜神记,可看了几页却看不进去了,脑子里想的是刚刚皇帝对西域用兵的选帅调将。
长孙无忌挂帅为天山道总管,只怕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李靖想去,侯君集更是先斩后奏,之前堂后官吏们猜测,或许卫国公会挂帅统征,可结果却是不知兵的长孙无忌前去。中了状元之后,在京城任官数年,来恒也早非只知读圣贤书的士人,他很清楚,朝堂之上,处处勾心斗角。
政事堂诸相公里,义父一直镇藩在外,李靖以足疾不理事,杨恭仁也只是挂个衔而已,除了这三位。
剩下的诸位相公,其实也并不是一团和气,加之政事堂宰相们更替频繁,更加使的政事堂的水很深。
秦琅与长孙无忌是坚定盟友,跟马周关系很好,与戴胄关系也不错,与房玄龄还是同乡,对魏征还有过相助之恩,可实际上魏征却经常攻击弹劾秦琅。
义弟秦琅真正在政事堂中的盟友,实则就长孙无忌跟马周二人。
长孙无忌挂帅西域,秦琅在政事堂又少一个盟友了。
来恒还是很佩服秦琅,居然荐长孙无忌挂帅西域,这一招可谓是对侯君集的绝杀。
义弟在朝中,还是缺人啊。
想起昨日跟秦琅的一番谈话,秦琅打算运作让许敬宗入朝,出任转运使一职,来恒觉得这倒是不错的安排,许敬宗资历是有的,曾经是秦王府十八学士,武德九年调任长安县令,后来还临时检校过雍州治中之职,只是后来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皇帝。
若非秦琅帮助,许敬宗只怕早不知道贬到岭南哪个蛮地当了个州司马了,哪还有现在的主管一道常平司的可能。他这两年在地方上,倒也干的不错,体现出了不错的才干。
转运使司经历了秦琅、戴胄、马周三位转运使后,现在由姜行本检校,可姜行本虽是皇帝潜邸旧臣,但对于经济这一块却不太擅长,这差事干的并不太顺,皇帝也多有不满,此时运作调许敬宗回朝,倒是个不错的时机。
秦琅为宰相兼东宫詹事,再领兵部尚书,而马周是宰相、中书侍郎,长孙无忌是宰相、吏部尚书,若是再让许敬宗回来做转运司,分管财计钱粮,确实不错。
这事应当趁着长孙无忌离京之前办下来最妥。
想及此,来恒便挟了支笔出来,铺开一张黄麻纸,提笔书写。
······
皇城,兵部衙门。
秦琅从宫里回来,顾不得肉疼损失了两片樱桃林,因为要出兵西域,兵部骤然事物繁杂起来。
兵部职掌五六品武官铨选考核,(五品以上送中书门下,六品以下量资注定),掌军籍等。
最重要的就三项,军政、军令以及武官铨选考核。
大唐贞观兵部的职权还是很重的,本部操赏罚进退将帅之柄。
相比之下,南北衙的十二卫四府六军,名义上掌统兵之权,实际上南衙十二卫只掌番上府兵的统领之权,地方府兵根本无权统调。
如现在这样要出征打仗了,南北两衙都没权插手,皇帝选帅调将,兵部发令,按旨意向关中陇右河西各折冲府征调府兵,调集军械粮草转运前线。
兵部的事务一下子十倍提升不止,做为兵部尚书,许多事情都要他签名审核。
兵部四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一位尚书两位侍郎,四位郎中,四位员外郎,秦琅对下官们放权,具体事务全让他们处置,最后报到他这里来,负责审核一下便好,倒也减轻了许多负担。
坐在公房里,秦琅提笔在写一个名单,梁建方、高侃、高甄生、席君买、长孙冲、程处默、尉迟宝琪······这些都是秦琅的心腹或好友,这次西域之战,秦琅看来,完全就是去捡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