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出战,必然要留有兵力扼守后方,以护粮道及安将士之心。
决绝如抱着“不胜即死国”念头的魏雍凉都督司马懿,此番驱兵来战,在各郡县有郡兵维护治安的情况下,仍留下了万余精兵戍守;而藏有九万戎卒但却没有郡兵的大汉,竟然可不留一兵一卒戍守陈仓或五丈原等地、尽出九万将士临阵,其缘由在于大汉刚夺回陇右时的一个举措。
准确而言,乃是丞相推行了郑璞的一个建议——
在汉中郡推行了摊丁入亩。
昔日的汉中之战,以先帝刘备得其地、魏国尽徙其民的结局告终。
而郑璞就是根据汉中无有黎庶、可画田亩施新政抑制豪族侵吞田亩且将赋税转给百姓为由,谏言丞相在汉中郡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保障从南中迁入汉中兵户的利益,且诱隐户、山民、豪族徒附竞相来落户,为国充实口丁、增赋税等。
后来,大汉在复凉州的战事中,更是将许多不服王化的种羌部落、依附逆魏的豪右之家等强行迁徙入汉中编籍落户,一度令汉中之民户出十万,几乎重现了昔日张鲁割据汉中时人口稠密的盛况。
而这个盛况延续至今,则是成为了关中决战的裨益之一。
在黎庶的概念中,在吏治清明以及田亩出产有保障、粮食有结余的情况下,就会不留余力的开枝散叶、增加家族成员,努力将家族与宗族的势力扩大。
是故,在徙入汉中的十数年间,许多黎庶之家都迎来了添丁进口。
甫一开始,他们本着血脉传承的天性对此很喜悦,并没有养不起或者生计难继的忧愁。
毕竟在摊丁入亩的政策下,口赋、算赋都折算到田亩里了,家中人口增加了也不会额外增加赋税。
但随着时间推移,小辈慢慢长大,他们就迎来了烦恼。
田亩是固定的,但小辈每日所食的粮秣是日渐增长的,更莫说子女长大了还要备下嫁妆或者筹办迎妇等人生大事;且小辈还很快就会变成父母、为家里再添小辈。
这就导致生活所需的钱粮日益增多。
为了生计,他们就会自动分出家中多余的劳力,转去给富贵之家帮佣、寻找手艺把式人当学徒谋求另一种活法。
当然了,最好的做法,则是入行伍当兵吃粮。
而在大汉占据大半个右扶风后,官府便给了他们更好的选择。
分户,徙入关中,为官府屯田数年后便可授田,一如昔日他们父辈迁徙入汉中郡时享受的待遇。
这个选择,令黎庶们趋之若鹜。
那是被授田啊!
土地,是祖祖辈辈烙印在骨子里的情结,没有人会拒绝。
至于关中乃是汉魏战事的前线,迁徙入了关中后是否有危险什么的.......
他们都自动忽略了。
天下都刀兵不休数十年了,哪里还有世外桃源!
再者,若是关中战事消弭了,官府还会颁布只需屯田数年就授予田亩的政令给他们吗?
天上掉馅饼的事,生活在最底层的黎庶们不去指望。
因为在尊卑有序、阶级森严的世道,即使天上果真掉的馅饼了,也轮不到黎庶捡来享用。
最总要的是,他们都历经过官府的操练。
秦汉以来,郡县皆有都试,男子成丁后都要服兵役,迁徙入汉中的他们同样不会例外。
相反,因为汉魏战事的频繁,官府教导汉中黎庶习战尤其上心。除了春秋两季农忙时节外,几乎每月都要有五日是黎庶习战的时间。
此令他们对行伍之事并不陌生,面临战事发生时亦没有胆怯。
也正是因为人人皆曾习战,待他们迁徙入了关中屯田后,也就成为了大汉留在关中的九万戎卒皆可出战的因素。
虽然他们只是习战、没有临阵过,无法临阵,但充任戍守城池、关隘以及战略要地的郡兵还是绰绰有余的。有城墙或营寨可依托,可壮他们的胆气;再留下几位有临阵经验的司马或都伯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