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三章 正中谢建林下怀!




也就是说,谢氏集团的资产净值,只要不到1500亿!



而更要命的是,谢氏集团的很多地产资产,为了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都已经被抵押出去了!



如此高的负债率,还有各种抵押贷款,如果中间有一个环节出问题,现金流出现断裂导致还款失败,那很可能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整个谢氏集团都会在顷刻间轰然倒塌!



好在最后谢建林果断的断臂求生,一批批资产疯狂的对外出售,大手笔的去偿还债务,把负债率压到了50左右,这才稳住了谢氏集团的局面!



要不然现在还有没有谢氏集团,谢氏集团还姓不姓谢,都是一个问题呢!



而虽说负债率压下去了,那也只是把高风险降到了中风险罢了。



对于地产商而言,负债的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的,也没有哪个地产商有那个实力去全部偿还掉,能把负债率压到80以下,就算很不错了。



谢氏集团直接压到了50左右,这基本上已经是地产行业里面的佼佼者,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同时也是谢建林的魄力惊人,廉价卖起资产来真是连眼睛都不眨!



而目前谢氏集团的有息负债还有1800多亿。



其中短期借款63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近700亿,长期借款900多亿。



而眼下谢氏集团其手上流动的货币资金大约500亿。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出现大规模债券的集中兑付,稍有不慎,谢氏集团将陷入违约的窘境。



所以,90亿的资金,并不是那么好动的!



但如果是可以用资产跟投,那就好说了



谢氏集团别的不多,公司旗下的资产那真是数不胜数,光千达广场就有近四百家,遍布全国。



几千亿的硬资产,那可不是空穴来风。



虽说其中有不少的资产都进行了抵押贷款,但经过前几年的断臂求生后,这方面的窟窿早已经填补了不少,提前还贷所需要的资金并不是很多,总比一次性拿90亿现金出来要少不少。



更重要的是,把资产转出去,这很符合谢建林的战略方向!



也就是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调整的战略计划!



原本谢氏集团的地产项目,例如一个千达广场在立项之初,就都是由谢氏集团自身去选址、谈判、设计、拿地、建造,再到后面的招商运营等等,全部都是由他们自身包办。



这个就是之前谢氏集团的核心‘重资产’模式,产权等等也全部都在自己手上。



重资产模式,好处就不多说了,但有个很明显的弊端。



那就是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前期资金需求量巨大。



这就导致,如果谢氏集团想要扩大规模,那就得不断的跟银行去抵押借钱,用银行的钱,去支撑集团的快速发展。



对于谢氏集团来说,不断去重复这个模式,就意味着负债率会越来越高,风险也在不断累加。



前些年的高负债,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



在以前,这个模式之所以能玩的转,完全取决于银行,或者说政策。



以前银行对这方面的审核有点宽松,并且这方面是他们一个不小的利润点,他们自然乐于促成交易的达成。



对双方都是好事。



只不过眼下么,在“住房不炒”的政策下,银行的放款收紧了!



不仅没有以前好贷款了,而且贷款成本也大大提升!



贷款成本的增多,无疑就又极大的增加了风险。



因此,转型成为了谢建林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不仅仅是他,所有的地产商都在寻找新的门路!



随后,



“轻资产”的概念油然而生!



而所谓的轻资产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