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何解决却是个世界性难题,毕竟航母编队这东西他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海上到处东游西逛的,想要时刻顶住这种大家伙的动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外层空间布置一层监视卫星网络,从而令航母无处遁形,毕竟居高临下才能看得多、看得远,不然又如何?
就算是美苏面对这个问题也是无解的,更何况还是后来居上的中国腾飞?
不沿着这条道路走,难道还能另辟蹊径?这不是可不可能的问题,简直就是在做梦!
当时中国腾飞内部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毕竟那是前苏联和美国定下的最具可行性的技术路线,沿着继续走最起码可靠、稳定且走得通,哪怕成本大一些,但可行性却很高。
可要是另起炉灶的话,谁敢保证就能一定成功?
当然,有人会说,中国腾飞以往的创新不是挺成功的嘛!
问题是那些个创新都是能从欧美发达国家哪里找到技术上的源流,也就是说相关的技术路线人家早就有,或者已经实现,中国腾飞只不过实在这条技术路线上填补了自身上的空白或是做得更好。
就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国腾飞没做出来之前,人家美国、日本就已经做得很成熟了,各种牌号的碳纤维材料就在那儿摆着,中国腾飞只要照着美国和日本趟出的技术路线做下去就行。
还有fb—200和fb—220两个系列的民用客机,无论是美国的波音还是欧洲的空客,早就把整体的架构给搭好了,从基础理论上来说,连不通的航空专业本科生都说得明白,没啥秘密可言,依旧是照着做就行。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中国腾飞致力于创新是没错,因为不创新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但要说中国腾飞真的很能创新也不尽然,毕竟很多东西不是中国腾飞自己开创的,而是沿着欧美发达国家早就铺就好的技术路线义无反顾的走到现在。
真正属于自己,且能引领世界的技术路线似乎在中国腾飞身上很难找得到。
这便是2000年前后被人长长提到的“制造”和“创造”这两个根本上的概念。
这么多年中国腾飞更多的是致力于“制造”,与真正的“创造”还有很大的距离。
正因为如此,骤然抛弃前苏联的技术路线,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案,不少中国腾飞的内部人士都很担心自己会不会搞砸。
连内部都如此,就别说外界了,部队方面的忧虑只会比中国腾飞内部更甚,甚至有部分技术干部亲自登门劝庄建业放弃另起炉灶的想法,直言他们能等,即便再拖个十年二十年,他们也想要个成熟可靠的反舰弹道导弹系统,而不是一款弊端从生,毫无实际意义的样子货。
说白了,还是希望中国腾飞坚持前苏联的技术路线。
庄建业打心底里是认可前苏联的技术路线的,因为很明显,前苏联的技术路线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可问题是庞大的构建费用和维护费用谁买单?
要知道总部每年虽然在反舰弹道导弹的经费都在涨,可直到21世纪初,每年才达到18亿人民币,就这不到20亿人民币的年度经费还得几家单位一起分,中国腾飞承担的任务多,但最多也就能得到总额的三分二。
就这点儿钱,别说研制发射几百颗卫星了,就是维护这些卫星正常运行的费用都不够。
除非每年的总经费能涨到80到100亿人民币,否则想都别想。
可问题是,即便国内财政已经大为改善,经费方面照比八、九十年代要充裕许多,也没办法每年应付这么庞大的开支。
没办法,谁让部队过去二十多年的欠账实在是太多了。
君不见陆军的59式坦克还在挑大梁?空军的七爷还是主力?海军的空潜快架构还在延续?
想要改变、想要升级,那不是动动嘴就能办成的,是要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面对这么多的短板和窟窿,每年增加的经费额度根本就不够,上哪儿还能调拨多余的款项支持超出体量的庞大系统?
至于等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有些事情越往后拖,就越容易变质,一旦量变累加成质变,手里要是没有点儿压箱底的手段,难道真的要眼睁睁看着事态向最坏的方向滑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