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67章 教育如何改革
朱高炽看了看眼前的吴与弼,也不年轻了,奔三的人,这些年在仕途上也一直爬不上去,始终在翰林院和国子监里。



不过吴与弼也不在意,他几乎将所有经历都投入了教育改革的准备工作中。



这是一个纯粹的人。



而他爹吴溥,也没利用他内阁首辅和吏部主事的职权给儿子的仕途谋取捷径,之前永乐十八年的年考时,吏部那边甚至专门问了吴溥,要不要给吴与弼整个好点的评级,吴溥笑着说按事实来。



这事,吏部那边想帮衬一把的侍郎自以为天不知地不知。



殊不知锦衣卫都知道。



朱高炽也没声张,这是官僚阶层的尿性,何况人吴溥也没做这样的事情,吴与弼在年考中,落了个中下乙等。



这其实不是吴与弼没有能力或者品行不好,实在是他之前的工作乏善可陈,要么在国子监翰林院,要么跑全国的官学去调查。



不过永乐十九年的上元节后,随着朱棣一封旨意过来,朱高炽就责有司城成立了教育改革司使,总责教育改革的事情。



可以说朱高炽和朱棣,都对吴与弼寄以厚望。



这倒不是因为这两父子有多希望教育改革,而是现在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下,培养人才确实太慢太慢了,远远无法满足大明外扩后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启动教育改革,加速人才的培养,从而缓解压力。



否则仅仅依靠科举,两三年一次两三百人的进士——仅仅是大明内部加上一个漠北和奴儿干,就不够用。



毕竟每年都有人致仕。



中南半岛那边,金帐汗国那边,亦力把里那边,都还需要大量人手,尤其金帐汗国,一旦平叛结束,那么庞大的国土,至少需要数万人的官员。



为这事,永乐十八年甚至还开了一个恩科。



朱高炽想了想,不疾不徐的道:“子傅,知道为何之前的改革都没什么反对,到了教育改革,反对声为何会这么大妈?你觉得教育改革和之前的医疗、货币、农业改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子傅是吴与弼的字。



吴与弼想了想,“医疗改革,是对医学的促进和提升,从中也会出现无数名目,给各地官员敛财创造途径,农业改革么,则是直接提升粮食产量,对于地主阶层而言,求之不得的事情,货币改革也一样,没有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他们都选择支持,而且这些改革都是镇西公一手推进,又有陛下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说个不字。”



朱高炽笑道:“那教育改革呢?”



吴与弼沉默了一阵,“教育改革,首先是彻底抛弃了广韵和集韵中的注音识字法,是推广一套全新的,更简单更实效的注音识字法,属于一个绝对崭新的新鲜事物,我大明大多的读书人迂腐,不愿意接受这种新生事物,所以他们会反对。”



朱高炽摇摇头,“你觉得他们只是反对新的注音识字法?”



不存在的。



你吴与弼编修出来的字典,根本不影响已经参加了科举的官员和士族学子,他们读书多年,要重新去学你那一套注音识字法,其实也就是时间问题,一年半年的时间,就能解决。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字典这个新生事物。



吴与弼也不是当年的毛头少年了,这些年全国考察,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听太子这么一说,知道太子是想借自己的口来说一些事,索性便直说了:“他们反对的是推广新字典之后,随之而来的另一项改革:科举颠覆性的改革!”



科举改革其实已经改了不少,比如现在取进士的名额,远远高于过往,而且现在地方官学也可以直接举荐学子入仕,根本不需要参加秋闱,就能进入仕途。



不过目前的改革,依然还没有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朱高煦点头,“其实关于教育改革的事情,我多多少少听朱瞻基说过……嗯,别误会,不是太孙想来掺和这个事,教育改革的事情,还是只有你来,我和陛下才放心,之所以太孙知道,是因为太孙和镇西公征讨瓦剌时,镇西公有次喝了些酒,说了句当今天下读书人,酸儒居多,迟早误国,当时太孙就追问了一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