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八六章 远东的冬天
从尼布楚城往西,到处都是浓浓的硝烟气息,战士的数量都要比普通人还多。



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黑龙江中游的地区则多是平原,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种植。



黑龙省在这里建立了两座城镇,一座是海兰泡,一座就是原来的黑龙城,这两座城池在原来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来。



黑龙城基础设施最为齐全,又位于黑龙省的中心位置,是目前黑龙省的省会所在地。



清军现在早已经退到了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城,与淮海军之间有足够的缓冲区。



淮海军在嫩江的上游设置了哨所,以监视清军的动向。不过黑龙江将军那敷德并没有派兵过来查看,也许是他害怕给自己惹麻烦。



在原来的江东地区淮海军建立了几座小型城镇以管理原来的居民。



这里是黑龙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了。在原来的旧瑷珲城、黄河屯,以及更北边的苏楚那屯、乌尔堪屯都建立小型城镇。



这里的荒地上会开辟出更多新的农场,同时淮海军还会扶持当地原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这些小镇的建立可以为他们的提供更好的农具和种子,从而让他们农业生产水平不断进步。



以后这里生产的剩余粮食会顺着黑龙江送到上游的尼布楚、乌兰乌德。



牧民们就可以用他们养殖的牛羊换到粮食。



这样不仅可以养活更多的牧民,也能够让下游农耕的农民获得大牲畜以及肉食、皮毛。



牧民们光靠牲畜是养活不了多少人的,尤其是在蒙古高原气候这么恶劣的地方。



每年冬天都会有大量的牲畜被冻死。



现在好了,在冬天来临前,牧民可以将多余的牲畜交换成粮食。这样牲畜的价值就提高了很多。



草原上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以前没人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草原牧民和下游的农民之间没有办法完成交易。



草原上的路太难行。



从没有人试着用黑龙江连接上下游。



第一个尝试的是俄国人,也就是那个穆拉维约夫。



他的这个点子真好!



原来鲍有志带着江东百姓抗击俄国人的那个屯子现在改名叫做“团结屯”,寓意大家团结抗击沙俄,并取得胜利。



嗯,是个不错的名字,以后说不定会成为旅游胜地呢。



历史上清朝跟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划给俄国,但是约定江东六十四屯百姓在当地拥有永久居住权。



可是呢,凶残的沙俄人出尔反尔,将江东百姓全部赶到黑龙江边杀害,只有少数人跳入江中游到了对岸。



所以董书恒才会对沙俄那么的憎恨。



这种心理也影响到了他手下的将领。



因此才有了林威对北上先遣队的安排。



以前的黑龙江两岸廖无人烟。



现在从上游的尼布楚往下游行船。



每隔几十公里就能够看到一个聚居区。它们有大有小,小的就是一个几十上百人的小农场,大一些的有几百人,再大一些的就是在原来屯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镇。



富饶的黑龙江将这些居住地连接了起来。滋养了两岸富饶的土地,供人们耕种。



江中丰富了鱼类资源给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便捷的水上交通让人们能够互通有无。卖出自己的产出,购买到必须的生活用品。



在三江口地区正在开辟一个新的大型农场,这里是江水交汇形成的冲剂平原。



土地肥的流油,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听了农业调查员的汇报,董书恒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个地方——棒打狍子瓢舀鱼。



这句话成了移民局向下面宣传的标语。多少百姓因为这句话带来的想象,举家搬到了那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