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三二章 城市圈
之后,城内的棚户区的居民全部都迁移了出去,他们住在城东的安置区,正好方便到工厂去做工。



这样整个城内显得更加的宽敞整洁。



几所少年军校坐落在城内,城内经常会看到穿着军服的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街道上行走。



董书恒每次在扬州的时候都会抽空去看看这些孩子,有时候还会给孩子们讲讲课。



这些孩子们的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主义教育以及感恩教育。



董书恒希望他们长大以后成为热爱国家民族以及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



现在这些孩子还在接收基础教育。他们中有很多长期营养不良,还要调理身体。



孩子的数量还在增加,不断有新的孤儿被送过来。以至于董书恒准备在江宁再建立两所少年军校。



董书恒知道一个城市要想发展起来,首先要有一定的工商业作为基础,其次要有学校,尤其是大学,增加他的人文底蕴,最后要有自己的辐射面。一个城市四周总要有一些乡村或者小城镇作为支撑的。



另外如果要建立一个城市圈,圈内的各个城市之间最好有互补性。



董书恒之前还专门跟底下的官员讨论过两江的城市规划。



江苏地区无疑是规划的重点。从北向南,徐州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也是淮海军向北的交通枢纽,铁路和运河将在这里交汇。



海州是一个天然良港,是铁路运输的东部终点,所以这里也是一座铁路转海运的中转港。这里将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发展。从北边海运回来的物资将从这里转运。



大丰是淮海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淮海军重要的研发基地、军事基地。这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



扬州以及高邮,这两个城市非常的近,以后肯定要一体化发展,这里将是重要的轻工业基地以及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江宁将是淮海军的政治中心,同时会发展配套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



安徽省会重点开发庐州和安庆两座城市分别辐射江北和江南部分。以往的安徽是南重北轻,发展的重心全在南边,所以董书恒准备将安徽省会放在北边的庐州,带动安徽北部的发展。



这个贫穷的皖北才会是动乱的皖北。历史上捻匪爆发于安徽北部,跟这里的穷密切相关。



淮海军治理了洪泽湖以及淮海,让安徽北部的自然灾害大大减少,农业生活渐渐恢复。



几个重要矿藏的陆续开发也为安徽北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安徽北部的士绅势力被捻匪破坏的很彻底,正好让淮海军的农场进驻,这里直面河南,有了这些农场作为支撑,以后无论是防御还是向北进攻都很方便。



安徽中部是士绅豪强的重灾区,这里的豪强自古以来就不服管制。淮海军自从当初一进驻开始就予以坚决的打击。



为此,当地最初的时候,冲突暴乱不断,淮海军不得不抽调了几支守备部队过去。大军正面压缩豪强的空间,特战队配合进行定点清除。



大量的豪强家族被集体迁走,送到海外的农场劳动改造。终于让安徽中部的风气为之一正。



安徽的南部自古文风很重,世家大族很强大,不过这里经商的氛围也很浓重。



而且这些大族在太平军的统治之下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力量被削弱。



对这些家族,董书恒采取了拉拢、引导的方式。一方面以救世主的方式将他们从太平军的统治下解救出来。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积极引导这些家族向商业化方向转变。并且吸收一部分这些家族的人才进入淮海军的队伍。



皖南的徽州可是人文荟萃之地,很多家族都有人在清廷做官。



要是将这些家族捆绑在淮海军的战车上,那么相当于在满清内部安插了一批人。



皖南这里也是丝绸、茶叶的重要产地,是淮海军重要的出口原料供应地。以平和的方式接收这里还有利于这里经济的恢复。



关于世家大族的问题,从一开始的时候,董书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