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俺们家的粮食都称量出来了。”一个老庄户跑到了李岩松的跟前说道,因为李岩松家中就他这个独子,所以人家都喜欢喊他大郎。
“是吧,张叔,你家种的秫秫(山东人对高粱的称呼)一亩地能够打多少啊?”李大郎笑着问道。
这里的田虽然靠近水源,但是配套的水渠还没有修好。之前一年时间大家的功夫都放在开垦田地上了。
所以大家今年种的大都还是旱田。这些山东来的移民最擅长的也是种植旱地作物。
李大郎自己种的是玉米,种子还是从镇上赊购来的,收了粮食之后还是要还的。
老张家中的秫秫则大部分都是从老家带的种子。
另外李大郎家中还种了五亩地的地瓜(红薯)。因为他养了一头母猪跟几头肉猪崽子。
地瓜藤是很好的猪饲料。
“嗯,比老家打的粮食多,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第一年种,地力足,一亩地打了三石多哩。”老张乐呵呵地说道。
“哎呀,那您那五十多亩地,不是得打出来一百多石粮食啊,这怎么吃的完啊。”李大郎说道。
“是的呢,听说镇上粮管所收粮食,到时候卖点过去吧,这么多粮食也没那么大地方放呢!俺准备换点钱把赊牛的钱还掉。”老张说道。
老张也跟官府赊购了一头牛。
虽说是草原牛,比较笨,但是调教调教还是能耕地的。
对于关外这批大规模整体移民,董书恒给出的政策是第一年给安置粮,让大家能够渡过第一个冬天。
第二年粮食收了免税一年,让大家能够有余粮卖掉购置家当。
等到第三年就要正常的交公粮了。
现在关外的第一次秋收也才刚刚结束。大家都是喜笑颜开。
不管收成怎么样,这种出的粮食全都是自家的。最少也是够自己吃的了。
去年开出来的田地,今年春天终于收了第一季的粮食。
这里的田没得说,都是上好的黑土地。
整地的时候的烧了一次荒。草木灰都耕到了田里面去了。
虽然说每家都分了百亩以上的田地。
但是并不是每家种的田都是百亩。
在这些地中还有一部分的靠田林地。
另外,今年每家种的田地大小还跟每家的劳动力多少有关。有的人家的劳动力多一些,开垦的土地就多。
复兴军还出台了一个政策。那就是允许这些百姓跟官府赊购耕牛、农具还有种子。
但是,并不是每一户人家都有魄力去赊购的。一方面大家担心自己还不上。还有一方面就是现在好多人还不是非常信任官府。那些赊购了耕牛的人家开垦的速度也会快些。
于是就出现大家耕种的土地数量不一,还有种的粮食也不同。
关外之地虽然多山林,但是这些山林中的林木资源大多是属于国家所有的。
复兴军在的关外建立了大量的林场,专门管理这些山林。
李大郎可以带着人上山打猎,但是的山上的树木是不能随意砍伐的。
秋季的时候为了防火,林场甚至会将林子封起来,不允许随便进入。
李大郎自己的田开垦了四十亩,还有的三十亩的田没有开荒,只是在荒田上种了些黄豆、蔬菜。
这些荒田就跟自家的几十亩林子交织在一起。
按照规定,自家建房子、烧木柴都是要从自家的林子里砍伐树木。
李大郎跟着十五户人家刚刚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荒地,靠近河边的地方树木稀少,就是他们屯子所在的位置。
李大郎一家五口人,一个老娘,还有媳妇儿以及俩孩子。
俩孩子都不大,大儿子李林刚刚十岁,已经能够跟他一起出去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