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一八章 介绍
隔行如隔山。



沈光林这才知道,原来第一例转基因作物早在1983年就已经出现了,用来转基因的是烟草。



在1980年,分子生物学家首次把外源DNA结合进了植物细胞中。



由于从一个植物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株植物,因此这个结果意味着人们很快就可以培育出转基因植物了。



严格意义上来讲,1980年就出现转基因作物了,只是这种转基因没有什么目的性,纯粹为了转基因而转基因。



3年后,也就是1983年,第一种转基因植物——一种携带了抵抗抗生素基因的烟草正式诞生了。



这才是有目的性的转基因。



所以,即使窦伟他们现在推出了转基因棉花,也不再是一篇好论文了,至少,顶级期刊是登不上去了。



只能说,他们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跟上了国际研究的进程。



而转基因这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就看怎么去应用它。



要不要继续发展这项技术,沈光林自己也很犹豫。



尤其,现在还缺少像PCR这样的仪器呢,大家操作基因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能够实现转基因,窦伟他们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而PCR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沈光林自己也不懂,毕竟这不是他的专业。



在如此情况下,沈光林还能够让窦伟他们去研究转基因,已经是实验室经费太充足的表现了。



还好,有沈光林的提示,窦伟他们的研究终于成功了。



这项研究的难点并不在于基因植入和作物培育,毕竟任何一个细胞都可以发展出一株完整的植物。



真正难的是如何找到目标基因段并把它分离出来。



这件事他们其实采用了穷举法,把不同的基因片段收集起来,分别植入,就看哪个有用。



然后,转基因抗虫棉就这样出现了。



转基因究竟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件事暂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论证,即使几十年之后,大家一样还在争论。



不过,对于棉花来讲,发展抗虫棉却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棉花并不是用来吃的,转基因的危害相对于棉铃虫的危害来讲,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怪不得窦伟也没有觉得自己多厉害呢,这项成果的厉害之处还真的不在创造性上,而在于应用型上。



怎么推广这项技术,沈光林有想法。



他知道,老李的一位同学就在农业部门做副领导,沈光林于是就问老李,要不要去做个顺水人情。



反正这项成果也是用来推广的,能够顺便帮到一些亲戚朋友,那就更好不过了。



老李表示,小伙子你很会做人啊。



沈光林的生物养殖基地还真的种植了一些棉花呢,现在正是膝盖高度,想要验证棉花的抗虫性也很简单。



沈光林去看过了,无论是实验记录还是实际检验,抗虫棉对于对于棉铃虫的抗性都达到了100%。



而且,不仅是棉铃虫,其他一些蛾翅目的昆虫同样奏效。



原来还是美味的作物呢,突然就不香甜了,而且吃了还有毒。



在后世,抗虫棉一直都是棉花生产的主力军,棉铃虫也从棉花上转移到了玉米上,即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棉铃虫们也没有从基因层面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真的研究出了抗虫棉?”



农业部门的副领导老魏原本是被老李叫过来吃烤羊肉的,没有想到还有一份这样的一份大礼在等着他呢。



棉花可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在整个北方地区广有种植,国家每年花费在农药研发和生产上的费用不胜枚举。



像3911,1605等农药使用特别泛滥,每年都有人因此而丧命。



一些家庭因为琐碎小事就喝了农药,一些人因为皮肤渗入直接中了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