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
“资管公司捐400镑,我与会长各捐100镑。赠言么……”卡门把观剧镜一丢,端起茶杯遮住口鼻,“让他们的编剧好好读读莎士比亚,再接再厉吧。”
“呃……是。”
……
迈阿密围城战。
这场战争在洛林前世的历史上一定没有发生过。
因为在那段历史上,迈阿密的创始者理查德.菲茨帕特里克直到1830年才从塞米诺尔人手上买下迈阿密河口的土地。
在那之前,白人对这一带而言从来都只是微不足道的过客,印第安人,或者说南佛州印第安塞米诺尔人才是这里当之无愧的历史主演。
塞米诺尔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与生活在开拓城镇的西班牙人和平共处,直到美国人伸出自己的触手。
1818年,第一次塞米诺尔战争,美国远征军把塞米诺尔人赶到南佛罗里达,但坚韧的土著也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835年,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白人挑起了塞米诺尔人内部的矛盾,这场持续七年的浩荡内战几乎让这个印第安民族血脉断绝。
1855年,第三次塞米诺尔战争,已经衰败的塞米诺尔人终于不再是白人的对手。他们被大肆屠杀、捕猎,只剩下零星的血脉逃进南佛州中部的大泽苟延残喘,彻底失掉了佛罗里达这座舞台主演的地位与身份。
洛林本对这段冷僻的历史一无所知。
但可笑的是,两段历史最终流进了相似的河床,由他一手导演的迈阿密围城战居然走向了与血腥的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相近似的发展道路,即白人成为配角,内战才是根本。
1月26日,佛罗里达土著部落,塞米诺尔族的阿恰卡部落向迈阿密团的防线发起攻势,迈阿密围城战开启。
在此后的日子里,以阿恰卡部落为首的印第安土著和西班牙的迈阿密驻军在这段宽度不足一公里的狭小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西班牙人拥有火力和工事上的优势,印第安人则在人数上压倒有利。
战争的规模渐渐扩大,在连续的受挫之后,土著联军的参战人数从最初的一万上升到三万有余,临时得到火力加强的迈阿密线列兵团也被从后方调到前线,把西班牙的参战人数提升了整整一倍。
然而纵使前线战火纷飞,危机下的迈阿密镇却始终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秩序。
物价没有上升,商品供应充足,港区始终维持着运作,就连那些随处可见的工地也只有不到半数被迫停工。
这种事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众所周知,迈阿密镇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充足的劳力上的。
半岛上的印第安土著部落是工地劳力的核心供应方,就在围城战前夕,受雇于迈阿密的土著人数恰好达到历史峰值,仅登录在德雷克商会雇工名册上的人数就有四万七千人之巨。
三大部表现出敌意后,德雷克商会以城镇安全为由在印第安工棚的四周设置了隔离,并依照名册把整整一万五千名出身三个参战部落的雇工礼送出迈阿密的辖境。
战争正式开始后,又有四千多人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中止劳动合同。
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在隆隆的炮声中,在白人的警惕与防备中按步就班地继续着自己手头的工作。
这意味着哪怕在印第安人围攻迈阿密镇的过程当中,依旧有近三万印第安人领着迈阿密的薪水,吃着迈阿密的口粮,建设着迈阿密的城镇。
他们究竟是敌是友?
假如他们暴起行凶,那些单薄的硬隔离,还有那些看守隔离的保安能否真的起到牢笼的作用?
人们猜忌着。
对印第安人的猜忌随着战争的进行不断发酵,并在2月22日那天终于达到了巅峰。
2月22日,阿恰卡部落少族长依欣奇带领着三个部落精挑细选的勇士800人趁夜绕过河滩防线,从地广人稀的田原区杀入,在靠近战场的河谷村制造了一场对开拓民的屠杀,于次日凌晨从背后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