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五章:有一郎中
两日前,雁塔杨家村。



山清水秀,惠风和畅,柳莺花燕,溪水潺潺,周边点点新绿,一派春意盎然。一百年老槐树下,老幼妇孺正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问诊。



“老伯,天气乍暖还凉,您只是染了风寒,并不打紧。我这里有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草药,您喝上两副就好。”



郎中是一个青衣布衫、身形瘦削的少年,只见他年岁不过十七八九,鼻梁高挺,唇红齿白,眉眼间略显英气。他一边耐心说着,一边在铺开的黄纸上写下药方。



“多谢徐小郎……”那老者颤颤巍巍站起来向他道谢。



“不谢,您拿好,下一位……”徐谨和气地回应着。



这厢来者是一位小妇人,她领着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孩童,待她说完孩子的病症,徐谨看看孩子面色、神态,随后让他说了两句话,问了孩子母亲几个日常的问题,最后把脉,确定孩子是哮症。



“先生,我孩子这么小,得了哮喘可怎么使得啊……”孩子母亲一听徐谨诊断,立时慌了神,身后几个大嫂忙上前安慰她。



“小嫂子不必忧心,在下并未说令郎是哮喘之病。医书有云:哮即为鸣,乃气促而呼吸有声;反之无声则为喘。气管哮喘为病,哮和喘为症。令郎只是有些轻症,发作期时,寒包热哮,应注重补气散寒、清热化痰……”她说着在纸上飞速落笔。



“此方俗称小青龙加石膏汤,一日三次,喝上两个月必有成效。缓解期时病人肺脾气虚,可食用六君子汤,即陈皮、党参、茯苓、甘草、白术、法夏,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并无大碍。”少年清冷的声音缓缓道来,孩子他娘这才安心下来,拿了药方,抱着孩子连声道谢。



这时一阵清风袭过,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徐谨低头整理下被吹乱的黄麻纸,简陋的木桌对面却穿来一阵骚动:



“不必治不必治,留在世上倒拖累了你……不必了……不必了……”



“祖母听话,快叫郎中好好瞧瞧……”



“樊阿婆,难得克俭这般有心,您快去给郎中看看吧,莫叫孩子担心……”



徐谨抬头凝视,原来是一少年,高瘦清秀、约摸舞夕之年,此时正紧紧攥着一满头花白、衣衫朴素的老妪,好声好语地与她说话。老妪欲往回走,少年不允,乡亲们也在劝她。



“老人家,身前行孝不能等,孩子这般孝顺,天下少有,您且让我看上一看,不打紧的。”她安抚着那老妪,提起衣摆站起身绕过一方小木桌,与少年一左一右将她搀扶过来。



仔细诊脉,这年近古稀的老妪确实已是油尽灯枯之身,她扫了眼那少年,文弱的身躯散发着殷切的期盼。



“老人家确实病的不轻……”



“徐郎中,求您救救我祖母,我只有祖母一个亲人了,我一定给您当牛做马结草衔环……”少年有些急了,立时跪地,白皙的脸上双眼通红,恭敬地给她磕了三个头。



徐谨叹了口气,忙叫众人将他扶起。



“我可怜的孙儿啊……”老妪心中难过,痛哭起来,徐谨看着也不是滋味。



身后的村民纷纷劝慰:“樊阿婆,克俭,徐郎中医术了得, 咱们先听他怎么说吧……”



徐谨示意那少年过来,问道:“识字吗?”



“嗯,念过书。”他点点头答道。



闻言,她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一笔一个笔锋,苍劲有力,自成一体,折好便交给他。



“每月初一、十五前往城西官渡路,提徐谨,取药。生老病死,人各有命,平常心态,更莫强求。”



温声说完,见那少年接过纸条,咧开嘴角,眼中盈盈闪耀着泪光,给她抱拳深深鞠了一躬,便扶着祖母回去了,行至远处,还回头看了她一眼。



所有人都还不知道,这个少年会在很多年后的一天,跟随她和徐骄做出一件惊动全国的大事。



看了一整日,太阳快落山了,村中人热情地留她吃饭被她婉拒,只得将她千恩万谢地送出了村子。



走在半路时,天公不作美,她一手挎着那装有纸、笔、草药和医书的布袋子,一手举在头顶,用小巧的手掌和衣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